齐桓即齐桓公公元前 —前 年在位名小白僖公之子襄公之
齐桓:即齐桓公。公元前685—前643年在位。名小白,僖公之子,襄公之弟。即位后以管仲为相,实行改革,国势强盛。实行尊王攘夷,九合诸侯,一匡天下,成为春秋五霸之首。仲尼:即孔子,名丘,字仲尼。不试:不被任用。孔子曾周游列国,希望被国君任用,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,但始终没有如愿。援升:提拔任用。《礼记·儒行》:“其举贤援能有如此者。”四科:指德行、言语、政事、文学四类。孔子曾把他的得意弟子归为四类,
齐桓:即齐桓公。公元前685—前643年在位。名小白,僖公之子,襄公之弟。即位后以管仲为相,实行改革,国势强盛。实行尊王攘夷,九合诸侯,一匡天下,成为春秋五霸之首。
仲尼:即孔子,名丘,字仲尼。不试:不被任用。孔子曾周游列国,希望被国君任用,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,但始终没有如愿。
援升:提拔任用。《礼记·儒行》:“其举贤援能有如此者。”
四科:指德行、言语、政事、文学四类。孔子曾把他的得意弟子归为四类,颜渊、闵子骞、冉伯牛、仲弓为德行类;宰我、子贡为言语类;冉有、季路为政事类;子游、子夏为文学类。见《论语·先进》。
三等:孔子曾把众人分为三个等级:“生而知之者,上也;学而知之者,次也;困而学之,又其次也。”见《论语·季氏》。
叙生知:排列生而知之者。
质志气:以志向气度为本。
中庸:孔子的政治、哲学主张,即待人、处事不偏不倚,无过无不及,守常不变。《论语·雍也》:“中庸之为德也,其至矣乎!”何晏注:“庸,常也,中和可常行之德。”
庶几:差不多,近似。《易·系辞下》:“颜氏之子,其殆庶几乎?”意为颜渊这个子弟,差不多是个贤人了吧!
延伸阅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