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到伍子胥和范蠡之间的纠葛,这还要引出本篇的另一位主人公
说到伍子胥和范蠡之间的纠葛,这还要引出本篇的另一位主人公——越国大夫文种。说范蠡必说文种,这两个人不但是勾践灭吴的功臣,更是两种性格和两种人生观的对立。范蠡聪明的对面,就是文种的不聪明,如果没有文种悲剧性的反衬,范蠡也许就没有后来那么炫目的传奇色彩。
古人常说“楚材晋用”,实际上吴国和越国同样是接纳楚国人才的大户,吴国两大名臣伍子胥和伯嚭都是楚人,而越国两大复国功臣范蠡和文种也是楚人。都说范蠡和文种是越国两大样板名臣,实际上范蠡是文种“三顾茅庐”请出山的,这才成就了范蠡的不世传奇。
根据《越绝书》的记载,范蠡是楚国宛城(今河南南阳)人,家世不详,应该是士阶层出身,至少不是奴隶。范蠡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扬名宛城了,不过不是因为他有什么经天纬地之才,而是街坊邻居都知道此地有个叫范蠡的疯子。
从字面上看,范蠡在幼时可能得过轻微的癫痫,“一痴一醒,时人尽以为狂(精神病)”。有人常说:天才多半是疯子,范蠡也不例外,《越绝书》称他“独有圣贤之明”,这不是一般人能得到的评价。
范蠡成年后,却有意隐藏自己的“圣贤之明”,继续装疯卖傻,“佯狂”。范蠡这么做,应该是在藏锋卖拙,毕竟他所处的楚国正在第一昏君楚平王的统治之下,费无忌嫉贤妒能,如果让他知道有范蠡这号天才,费无忌很有可能做掉这个将来会威胁到自己地位的天才。
这就是范蠡的聪明,可以说是小聪明,也可以说是大智慧。范蠡胸怀锦绣之才,自然要寻找机会实现乘龙之志,但现在必须隐忍,就像韩信要想做大将军,必须从屠家恶少的胯下钻过去一样。
范蠡做人的聪明是一以贯之的,无论是出山,辅越灭吴,还是泛舟归隐,都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。相反,作为越国仅次于勾践、范蠡的男三号,文种则始终缺少一种做人的智慧,为人太直,优柔寡断,最终以悲剧收场。
范蠡见文种这个桥段,在历史上没有诸葛亮三耍刘备知名,但故事的戏剧性要远强于三顾茅庐。时任楚国宛城令的文种爱贤心切,刚到宛城上任时,就听人说宛城有一位大贤人,但既不知其名,也不知长什么样。为了得到这位贤人,文种漫天撒网式地在城中四处寻找。
听说这位贤人有些疯疯癫癫,文种专在疯子中撒网捕鱼,发现疯子就拜,就这样一路拜下去,终于拜到了范蠡面前。范蠡对文种的态度非常明确——不见,文种的贤达,范蠡应该是了解的,但如果文种请范蠡出山为楚国效力,则是范蠡不敢接盘的。楚平王和费无忌是一对千古难寻的昏君佞臣,给他们效力?爷还没活够呢。
这可以说是范蠡的精明处,也可以说是范蠡的谨慎处,千万不要因为盛情难却而跳进泥沼地里,朋友不是这么交的。文种刚到的时候,范蠡继续装神经病,蹲在院墙的狗洞旁边学狗叫,企图蒙混过关。
文种一直参不透官场和人性的对比关系,他自始至终都是个清官忠臣做派,他虽然看穿了范蠡是在装傻演戏,但却没有看穿时局。文种有大智慧没有大聪明,他只知道想为国举贤,却不知道在君昏臣佞的时代,举贤何用?
范蠡到是出来见了文种,他知道文种是个善人,所以敢于在文县令面前展示自己的雄才大志,“蠡修衣冠,有顷而出。进退揖让,君子之容。终日而语,疾陈霸王之道”。
什么是大聪明人?在做大事时,有两点要求:一、见机而动,二、适可而止。范蠡在功成名就后泛舟而去,做到了适可而止,而现在一文不名的他需要做的,是随文种出山,做一个男人应该做的事情。
不过范蠡从来没有考虑过为楚国效力,他真正的目标是开始出现争霸苗头的吴国或越国。无论是在位的吴王阖闾,还是越王勾践,都是不世出的英主,阖闾或勾践都有重用范蠡和文种的可能,为了争霸,他们需要高端人才。
从地理位置上来看,吴国比越国距离楚国更近,所以范蠡和文种肯定要先去吴国投求职简历。以范蠡的经天纬地之才,他想要得到的职位是公司总经理,但到了姑苏才发现,吴国已经有了一位总经理,就是伍子胥。
问题就出在这里,如果范蠡想做一个部门经理,阖闾还是可以接受的,但让阖闾拿下伍子胥,换上范蠡,这是根本不可能的。阖闾是铁打的吴国董事长,伍子胥是铁打的吴国总经理,阖闾曾经给国中下令:“无贵贱长少,有不听子胥之教者,犹不听寡人也,罪至死,不赦。”